ESD不开刀治疗胃肠道早癌
内镜,是消化内科最常用的诊断、治疗“武器”。
针对胃肠道早癌、粘膜下肿瘤等病变,运用最多的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也叫ESD)。
有了这项技术,患者不用去外科开刀了,在消化内科,通过一根细细的管子,医生就能切除病灶,体表没有切口不说,效果也非常棒。
消化君之前科普过一些ESD的具体病例,今天就和大家系统说说这项技术,如还不能解答您的疑问,欢迎留言~
专家介绍
唐学军擅长消化系统危急重症病人及疑难疾病诊治、炎症性肠病的诊治。在消化内镜技术方面,尤其擅长消化道巨大息肉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病变ESD术、超声内镜及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技术。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北院)、周五上午(南院)
什么是ESD手术?
ESD手术一般针对胃肠道里的病灶,它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也叫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
在全麻环境下,医生将内镜软管经口(针对胃部病灶)或经肛(针对肠道病灶),到达手术部位,接着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大于2cm的病灶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直到将病灶完整切除,并取出体外。
哪些疾病能做ESD手术?
ESD主要治疗以下消化道病变:
胃肠道早期癌
这里可以再简单说下我们的胃壁,这层“壁”虽然薄,但也分四层,从腔体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最外面的浆膜层。
肠壁类似。
早期胃肠癌局限在黏膜层或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这时候,采用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消化道巨大平坦息肉
超过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可一次并完整的切除病变。
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对于直径>2cm的黏膜下隆起可以用ESD治疗。
ESD优势在哪儿?
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以往以外科手术为主,但创伤大,还有可能切除部分腔体。
相较而言,ESD的优点就凸显出来了——它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这点其实很重要,整块切除能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ESD手术只切除病灶,不改变消化道结构,损伤小,费用低,患者术后恢复也快。
ESD的基本步骤
ESD是目前难度系数最高的内镜微创手术技术之一,在薄如蝉翼的消化道管壁上操作,如履薄冰,对医生技术要求非常高。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技术高超的内镜医生也不是一两年能成就的。ESD手术的操作对医生的年资和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并非人人能做。
首先,观察病变(图示红色部位)
在病灶边缘0.5~1.0cm进行电凝标记。
然后,粘膜下注射
在病灶边缘标记点外侧,多点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每点约2ml,可重复注射(图示蓝色部分),直至病变明显抬起。
如果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后局部无明显隆起,提示病变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基层间有粘连,肿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组织,这种情况就不适宜ESD治疗。
第三步,切开
沿病灶边缘标记点切开黏膜。切开时会引起出血,一旦出血要及时处理,用治疗器械电凝止血或热活检钳电凝止血。
边缘切开过深时,可能会造成切开部位穿孔,可应用金属夹夹闭。
第四步,粘膜下剥离
完整剥离病灶后要对创面进行处理,对出血点要进行止血。面积较大或侵犯层次较深的创面,要应用金属夹夹闭,防止术后穿孔的发生。
患者术前术后需要准备和注意什么?
术前主要是医生评估和术前检查。如果医生确认患者适合做ESD手术,患者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心电图、胸片等。术前12小时禁食。
术后应禁食1-2天,1周内以流质易消化饮食为主,使用抑酸药物、粘膜保护剂,并防治感染。
术后2天内应注意有无腹胀、腹痛、呕血、黑便等情况,注意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2月内应择期复查胃肠镜,了解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病灶的残留。
”
无锡二院消化内科常规开展ESD手术。
ESD手术创伤小,优势明显,但也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不适合做ESD的患者就不要勉强,单纯追求创伤小而冒着切除不彻底的风险来做ESD是绝对不值得提倡的。
相关阅读
早期胃癌发现难?这里的医生拿着“狙击枪”做手术!
一次胃肠镜检查,让她成功拦截这个早期肠癌
-END-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pkt.com/wazz/13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