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小肠转移致消化道大出血一例及文献复习
《中华消化杂志》年第36卷第2期
作者:程挺任翡叶知秋顾淑一徐金富时国朝
患者男,51岁,因便血8d,量约g,伴冷汗,于年1月31日就诊消化科入院。年9月患者曾因胸痛就诊。当时外院胸部增强CT示右肺门旁见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直径为3.7cm,边缘欠光滑,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强化,右肺上叶见直径约1.5cm小结节影,纵隔、肺门右侧第4组淋巴结、左侧第4组淋巴结、右侧第10组淋巴结(4R/L、10R)增大(图1)。穿刺病理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分化差,无法进一步明确病理类型(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簇分化抗原(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68的单克隆抗体KP-1(+/-),抑癌基因P63(+/-),CK5/6(-),CK10/13(-),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单克隆抗体PE10(-),天冬氨酸蛋白酶A(novelasparticproteinaseA,NapsinA)(-),肠道上皮特异性基因CDX2(-),突触素(-),CD(-),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transcriptionfactor-1,TTF-1)(-)。临床分期为T3N3M0,Ⅲb期。在外院行同步化学、放射治疗。年11月27日、12月31日行多西他赛+顺铂(TP)方案化学治疗,第1天多西他赛mg静脉滴注,第1至3天每日顺铂40mg静脉滴注。放射治疗方案为以右肺可见病灶及其周围1.5cm的区域为计划靶区,肿瘤照射剂量为60Gy,分30次完成(6周)。患者治疗期间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经治疗后恢复。于年2月17日复查胸部CT示部分缓解(图3)。本次入院后查血常规,WBC计数为4.80×/L,中性粒细胞为0.,RBC计数为2.09×/L,Hb为65g/L,PLT计数为×/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2.5s,PT为11.6s,INR为0.98,凝血酶时间为17.60s,纤维蛋白原为1.5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为2.7μg/mL,D-二聚体定量为0.84mg/L。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肠镜示肠腔内见大量陈旧性暗红色血性液体沉积,所见肠段未见活动性出血灶及明显增殖性病灶。胶囊内镜示空肠中下段可疑黏膜下隆起灶,间质瘤可能。腹部CT增强示左上腹肠系膜密度增高,并见肿大淋巴结影。盆腔CT增强示右下腹回盲部结构欠清,末端回肠肠管扩张,肠壁局部异常强化;回盲部系膜密度略增高伴周围淋巴结显示;结直肠内积液。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
入院后予PPI抑酸,生长抑素、特利加压素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入以减少内脏血流,酚磺乙胺、氨甲苯酸静脉滴注,蛇毒凝血酶静脉注射,凝血酶冻干粉口服止血;头孢呋辛抗感染;并输血及对症支持治疗。但患者仍反复便血。至2月19日,共输注红细胞悬液34U,仍未纠正贫血。进一步查小肠增强CT示空肠、回肠可见多个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段;增强扫描可见每个增厚肠段长度较短,增厚肠段肠腔内呈隆起改变,隆起病灶环绕肠腔一周,表面可见凹凸不平溃疡改变,增厚肠壁呈欠均匀强化;周边残存黏膜呈异常强化,部分黏膜呈中断改变;空肠动脉旁及回结肠动脉旁可见数枚肿大淋巴结影,增强扫描可见淋巴结强化欠均匀,中央呈囊变坏死改变,未见强化,周边可见片状异常强化改变。考虑转移瘤可能,见图4。
经全院会诊,认为患者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保守治疗多日后效果欠佳,有外科手术指征。于2月2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探查发现小肠自屈氏韧带下方10cm起可及多个质偏硬肿块,最大肿块位于屈氏韧带下方15cm,直径约为3.0cm,伴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最小者直径约为1.0cm。回盲部亦可及肿块,行近端部分小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大体见散在分布溃疡病灶,切面灰白、灰红,质中偏嫩;光学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片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细胞大小不等,核大、深染,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间质大片坏死(图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E1/AE3(+)、TTF-1(+)、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细胞增殖标志物MIB-%(+)、CDX2(-)、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好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mopkt.com/wazlyy/7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