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5岁男童误吞14颗磁珠子,全身多处穿
磁力珠
你给孩子买过吗?
这种玩具包含许多带有磁性的小珠子
可以随意组合成很多造型
很受孩子和家长们欢迎
但就是这貌似不起眼的小珠子
却暗含致命的安全隐患!
胃穿孔,小肠穿孔,结肠穿孔……
5岁的男孩生命岌岌可危
而造成这严重后果的
正是14颗看起来光滑无害的小珠子
↓↓↓
误吞14颗磁力珠男孩紧急就医
8月31日下午,在家中玩耍的亮亮(化名)突然不停地喊肚子疼,一开始,家长以为是孩子闹肚子,没有当回事。后来,男童肚子一直疼得厉害,并伴有虚汗、呕吐等症状。
这下,家长慌了神,经过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原来亮亮在偷玩哥哥的玩具——磁力珠时,不小心将其吞下,并且一吞就是14颗。当天晚上,亮亮家人将其紧急送到青大附院小儿外科进行抢救。
B超影像下的磁力珠像是一条链子。
“看到孩子X光片上的影像,我们都惊呆了,14颗磁力球在孩子的消化道里连成了一长串,就像是一条珍珠项链。”青大附院小儿外科陈鑫医生回忆。
造成胃、小肠和结肠多处穿孔
看到14颗磁力珠在孩子消化道里互相吸附连成一串,孩子除了偶尔腹痛、呕吐外没有其他症状,当时的接诊医生建议先留院观察一下,看连成一串的磁力球能否被人体自然排出。
但两天过去了,X光影像显示磁力球的位置几乎没有变化,此时孩子的情况仍然比较正常,但陈鑫和同事们却认为,不能再等下去了。9月3日下午2时,亮亮被推进了手术室,小儿外科手术团队打开孩子的腹腔发现,情况比预计得更为严重。
从消化道内取出的磁力珠。
磁力珠实际上分成3个部分,两颗磁力珠在胃里,7颗在小肠里,还有5颗在结肠里,但因为磁力珠的强磁性,哪怕隔着肠壁和胃壁仍然能牢牢地吸在一起,造成孩子的胃、小肠和结肠多处穿孔。当时这些孔洞被磁力珠完全封堵住,肠道气体都没有扩散到腹腔中,因此孩子并没有出现消化道穿孔的典型症状。
6小时手术取异物挽救孩子生命
“我们原本以为这场手术需要3到4个小时,没想到为了找出所有的磁力珠,我们用了整整6个小时,手术一直做到深夜8时才完成。”陈鑫说,手术过程中,原本吸在一起的14颗磁力珠中的两颗与整体“脱离”,“消失”在患儿胃部,为了不给孩子留下隐患,手术医生仔仔细细地查找了孩子的消化道,用了很长时间才发现了这两颗磁力珠。
将磁力珠全部取出后,手术医生接着为患者修补多处穿孔的胃部和小肠,结肠因为穿孔破损严重,手术医生不得不截掉了患儿的一段结肠肠道。目前亮亮的情况还比较稳定,但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才能恢复,开腹手术在孩子身上留下了一道12厘米长的刀口,很可能会留下疤痕,让孩子难以忘记这几颗光滑的小珠子带给他的伤痛。
磁力珠被医生认为是最危险玩具
磁力珠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呢?
记者在青大附院小儿外科见到了从孩子消化道里取出的14颗磁力珠,这些磁力珠大概有黄豆大小,表面已经有些锈蚀,但仍然紧紧吸在一起。
“孩子如果只是误服一颗磁力珠,其实危险性比较小,绝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自行排泄,但如果孩子误服了两颗以上的磁力珠,危险性就会成倍增长。”陈鑫说,磁力珠的强磁性会隔着胃壁和肠壁牢牢吸住,靠胃肠蠕动根本无法破解,时间长了就会因为压迫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穿孔、甚至引起腹膜炎等,进而会危及生命。此时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开腹手术,但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创伤。
陈鑫介绍,青大附院每年都会收治很多吞食异物的孩子,常见的比如塑料玩具零件、枣核、硬币、玻璃珠、笔帽、小发卡等等,甚至还遇到过误吞刀片或者缝衣针的患儿,但这些异物都有机会被患儿自行排出,或者医生可以通过消化道内镜将异物取出,但危害性都比不上纽扣电池和磁力珠,医院同事们公认为最危险的玩具。
磁力珠已被多国禁止婴幼儿玩耍
据了解,磁力珠也叫做巴克球,是一种风靡全球的益智玩具,深受成年人和儿童的喜欢,它是由一些含有磁性的珠子组成,各珠子之间通过磁性组合在一起,可以有成千上万种组合。
巴克珠的磁性高达高斯,国际规定的玩具是50高斯,巴克珠的磁力高出80多倍,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儿童和幼儿玩这种玩具。在我国,中消协、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都曾发布磁力玩具消费预警,提醒消费者购买磁力玩具时一定要发现其中的风险,不要轻易让幼儿玩可能被误吞的磁力玩具。
转发扩散提醒身边的父母一定让孩子远离这种玩具!来源:青岛早报、青岛大众网
编辑:张雪茹
更多精彩:
1、群众呼声超高的“医院自制药”在这里!良心推荐!
2、吹空调致面瘫?夏季吹空调不适怎么办?面部保健操了解一下
3、死亡率高达50%!在青岛吃海鲜前,一定要读完这条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pkt.com/wacs/8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