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发现与治疗
点击上方蓝字
2
胃癌的早期症状
早期胃癌症状
早期常无特异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
体重减轻、贫血、乏力;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上腹部出现固定的包块:一旦自己触摸腹部出现硬块或不活动的包块就要警惕胃部肿瘤发生的可能。
3
想筛查早期胃癌应该做什么检查
胃镜检查: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定位诊断优于常规CT或MRI,对临床医师手术方式及胃切除范围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超声检查:胃癌患者的常规影像学检查
CT:为首选临床分期手段
MRI:推荐对CT对比剂过敏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使用。MRI有助于判断腹膜转移状态,可酌情使用。增强MRI是胃癌肝转移的首选或重要补充检查
PET-CT:可辅助胃癌分期,但不做常规推荐
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对高度怀疑骨转移的患者可行骨扫描检查、
肿瘤标志物:建议常规推荐CA72-4、CEA和CA,可在部分患者中进一步检测AFP和CA。CA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胃蛋白酶原PGⅠ和PGⅡ的敏感度、特异度尚有待公认。
4
早期胃癌治疗
胃镜下检出早期胃癌包括发现病灶和诊断病灶两个步骤。
发现病灶,即在内镜下“找到”可疑的病灶;
诊断病灶,即通过对可疑病灶的内镜下形态分析,包括普通白光内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等方法,大致判定该病灶为良性或可疑恶性,然后对可疑恶性的病灶行活检,最终通过病理确诊。
早期胃癌一经确诊,首选内镜下切除。
内镜治疗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而且两者疗效基本相当。因此,国内外都推荐内镜下切除是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胃镜下的微创治疗,没有外在的创口,只需要住院一周左右。手术后也不需要化疗、放疗。这是目前最先进最成熟的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手段。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痛苦少,这种手术方式的费用也不高。
需要注意的是,内镜下切除属于微创手术,但受设备器械、操作者经验、技术方法、患者全身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出血、穿孔、狭窄、腹痛、感染等。所以,患者术后的护理、休养,以及复查,必须积极配合医生,以便尽快恢复。
目前,常用的内镜下切除主要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目前推荐ESD作为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手术方式。
ESD由EMR发展而来,是为了避免EMR在肿瘤浸润和面积大小方面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ESD的单通道内镜可实现对深达固有肌层的病变部位进行一次性整体切除,同时还可提供准确病理分期,以尽量减少后期复发。
1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绝对适应证:
肉眼可见黏膜内(cT1a)分化癌,必须无溃疡(瘢痕)发生,即UL(–);
肉眼可见黏膜内(cT1a)分化癌,直径≤3cm,有溃疡(瘢痕)发生,即UL(+)。
当血管浸润超出上述标准,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时,也可以考虑进行内镜治疗。对于EMR/ESD治疗后局部黏膜病灶复发患者,可行扩大适应证进行处理
2
国内目前较为公认的内镜切除禁忌证为:
明确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
癌症侵犯固有肌层;
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PS:ESD的相对手术禁忌证还包括抬举征阴性,即指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已有粘连;此时行ESD治疗,发生穿孔的危险性较高,但是随着ESD操作技术的熟练,即使抬举征阴性也可以安全地进行ESD。
请把这篇文章转给所有人看到
获取更多肿瘤资讯,点击文章左上角,找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pkt.com/wazz/13390.html